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近年来,各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立足行业发展实际,不断优化培养结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重点人才培养培训,力求补足艺术创作短板。
作为戏曲人才的摇篮,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3年,过去主要培养的是表演、音乐人才;1978年后,中国戏曲学院开始系统招收全方位人才,开设了文学、作曲、舞台美术设计、导演等专业;近年来,学院还通过招收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解决了戏曲既要重视传承也要重视传播的问题。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看来,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依然不够完备,“我们还要注重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国的戏曲还未真正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也是我在今年全国两会中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学术团体,特别是以张庚、郭汉城为代表的老一辈戏剧理论家,已产出一系列理论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融合,形成中国戏曲的理论体系,仍需加强研究。”尹晓东建议,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科研,同时加强戏曲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目前不论是艺术作品的推广,还是中国戏曲话语体系的建构,同我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发展格局和地位都是不相称的。”
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介绍,2022年,国家京剧院通过开展“百日集训”活动,带动全院演职员“大练功”,以专项辅导、专场演出、名家传戏、剧目展示、实地观摩、自我研习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演职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百日集训”包括领军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拜师、武戏人才培养、“致(制)美”大课堂、星光读书会等多项内容。通过严格的遴选,确定了6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0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其中24名演员、6名演奏员),针对个人特点制定集训计划,选配院内外名家名师传授技艺,并为其选取适宜剧目,采用“以剧目带人才,以人才传剧目”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剧院专门为这36名演员、演奏员集中打造了43场专场演出,并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研讨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助力京剧从业人员的成长成才。
此外,国家京剧院将原三团改组为青年团,并通过开团大戏《五女拜寿》,推动青年人才在重点剧目、重大活动中担当重任。“更名青年团,就是要为青年人搭建成长和实践平台,增强后备力量。青春风华正当时,面对广阔的舞台,大家劲头十足,纷纷表示要把青春梦融入京剧梦,不断锤炼技艺,传承前辈艺术精髓。京剧《五女拜寿》就是剧院为青年人才量身打造的剧目,三个演出团的年轻演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充分展现了国家京剧院青年演员的凝聚力。”王勇说。
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国家京剧院还将关口前移,由剧院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组成导师团队,面向全国戏曲院校,预选优秀在校生,从中专、本科各阶段开始跟踪教学。以名师传授经典剧目为核心环节,以“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形式,让“小荷人才”获得名师指导。
“今年,国家京剧院将持续实施人才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加强人才发掘、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小荷人才’培养计划与艺术院校、文艺院团共培共享人才资源;通过‘名师传艺’全面提升专业人员素养;通过进一步夯实‘百日集训’成果,推进‘大练功’常态化,并在此基础上举办‘将京剧进行到底’系列演出,激发全院演职员的创新创造活力。”王勇说。